資料整理與分析

考古工作暨工具展 - 線上學習站

在戶外調查與發掘過程中所發現的各種遺物、標本、現象,以及考古人員記錄的文字、繪圖或影像,統稱為田野資料。為了深入了解這些資料所隱含的資訊,考古人員通常會在戶外工作告一段落後,將它們運送到專門的工作站或實驗室進行清理、分類量測、修復與分析等作業。

  • 整理、量測
  • 修復
  • 資料分析

整理、量測

當出土遺物、標本來到工作站,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清理。標本整理人員必須依據它們的性質差異,選用不同的清理方法,如以清水清洗或是以軟刷、空氣噴槍等工具來去除遺物表面沾附的土壤和雜質。
清理與初步分類完成後,還需要為遺物、標本製作專屬的身分證,記錄其編碼、外型、重量、材質、顏色、保存狀況等資訊,並由美工人員與攝影人員做重點式繪圖與攝影記錄。

  • 洗土人員在發掘現場附近進行現象取土的洗選。
  • 美工人員在工作站內繪製出土陶罐的彩色標本圖。
  • 整理人員在工作站內進行出土陶片的整理揀選。
  • 清洗用具
  • 墓葬初步清理工具
  • 整理分類容器
  • 現象繪圖輔具
  • 人齒比對模型
  • 人骨測量工具
  • 標本測量紀錄用具
  • 標本繪圖用具/成品
    • 塑膠杓

    • 塑膠盆

    • 普力桶

    • 塑膠水桶

    • 木篩

    • 清潔海綿

    • 毛刷

    石器、陶器等質地較堅硬不易風化、出土數量較多的遺物,常以清水搭配不會損傷遺物的清理用具來清洗。生活中常見的水桶、海綿、軟刷、木篩,在考古工作站中加以組合後,便成為用於清洗陶器、石器或漂洗土壤的工具。
    • 骨骼清潔工具組

    • 骨骼清潔工具組

    • 空氣噴槍

    考古遺物中有許多對外在環境敏感或質地脆弱的物件,如骨骼或金屬等,通常採用乾式清理法,由整理人員以雕塑工具或醫療工具,小心地削除表面黏附的雜質。清理過程中常搭配吹球或空氣噴槍清除掉落的土屑。
    • 木盤

    • 塑膠盤

    • 木盒

    • 塑膠收納盒

    • 塑膠收納盒

    • 方格籃

    在考古工作站中,最常看見的就是各式大小容器,無論是分類物件時用的淺盤與淺籃、收納用的木盒與方格籃,或是保存敏感性標本的密閉式保鮮盒、底片罐等,都是整理人員每日的工作好夥伴。
    • 繪圖用網格架

    考古繪圖人員在繪製現象圖時,通常會依以一定比例縮小繪製的方式將描繪對象畫在方格紙上。網格架即是在繪圖過程中,放置於現象上作為繪圖參考線的輔助工具。
    • 牙齒模型

    人類牙齒模型,用於比對出土人骨的牙齒形態,以進一步辨識人骨的年齡、種族等特徵資訊。
    • 頭骨測量器

    • 長骨測量板

    用於測量人類遺骸骨骼長寬數值的特殊工具。
    • 測徑規

    • 游標卡尺

    • 電子秤

    • 電子秤

    • 土色帖

    考古標本測量工作裡最泛用的工具則是測量長度的游標卡尺與測重量的磅秤。原本用於比對土壤顏色的土色帖,在考古工作人員手中則成為用來分類陶片顏色的參考標準。
    測徑規通常用於測量陶容器的腹徑、口徑、厚度等數值的工具。
    • 考古標本繪圖

    • 透寫台

    • 真弧

    常見的考古標本繪圖可分為標本剖面圖、標本針筆點圖、標本線描圖等三種。繪圖人員除了要精準畫出標本型態之外,還要清楚描繪出這些物件在被製作與使用的過程中,於表面留下的各式痕跡與缺損。
    竹製真弧是用於陶器繪圖的器具,用法是將可移動的排針按壓在陶器上,取得陶器外型輪廓線後,再移到紙面作描繪。透寫台則是繪製插圖時常用的器材,主要用來複寫原稿。

修復

由於發掘出土的遺物常有破裂或損傷,若破片的數量足夠且保存狀態良好,就會由標本修復人員在不損傷原物件的前提下,選用專門的黏著劑與材料進行拼合修復,並適度填補缺漏的區域以還原物件原本的型態。
近年因3D掃描技術的發展,透過3D掃描來建立遺物的精確數位化模型,不僅可藉此記錄遺物的型態,也可結合多筆模型資料進行映射、拼合來重建器物。

  • 修復人員以石膏修補陶器標本缺損處。
  • 陶器修復用具及耗材
    • 陶瓷器修復用工作臺

    • B-72(文物修復用合成樹脂)

    • 石膏粉

    物件的型態復原與既有標本的加固維護是考古修復工作的兩大重點。要將成千上百的碎片重新拼合成一件完整物品,不僅需要修復人員的細心、耐心、觀察力,也需要使用不會對標本造成損傷的專門耗材,如具有極佳可逆性、穩定性及耐老化性的B-72合成樹脂,以及用來填補與加固陶器缺口的石膏等等,才能同時達到修復與維護的目的。

資料分析

完成遺物、標本的清理、測量和建檔後,考古人員除了彙整田野紀錄與測量數據外,還必須進行各種鑑定與科學分析,這些分析工作往往需要其他專業領域人員的協助。如人骨的性別、年齡、病變等鑑定需要醫學和體質人類學的相關知識,標本的年代測定則需要由地質學的專家與設備來處理。透過跨領域的合作,考古學家才能揭開更多隱藏在標本裡的線索。

  • 觀察分析工具
    • 實體顯微鏡

    • 光學顯微鏡

    每一件考古標本都代表過去人類生活的一個小片段,蘊藏著豐富的訊息。透過實體顯微鏡來觀察標本表面,我們可以看見肉眼不容易發現的細微特徵與痕跡,可藉此辨認、分析古人在製造這件物品時所使用的原料、技術或是使用習慣。
    此外,為了獲取物件結構、組成元素等資訊,電子顯微鏡、質譜儀、光譜儀、X光繞射儀等等科學儀器也常被應用於考古學分析工作中。

南科小故事

經過歷時15年的搶救發掘工作,南科考古遺址出土的較完整標本,包含陶器、石器、骨器、貝器、金屬器、玻璃器、生態遺留等等,數量約11萬件,其中包含約2500具人骨遺骸。為因應如此巨量的標本數量,南科考古隊曾分別向南科管理局及臺灣鐵路局承租屋舍及鐵道倉庫,以建立標本整理工作站,進行出土標本的整理、量測、基礎修復與其他相關研究。待南科考古館完工啟用後,相關工作也陸續轉移至館內,持續在博物館進行整飭及後續研究工作。

暫存於台鐵善化站倉庫的出土標本
NEXT前往下一站
研究、典藏與展示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本網站推薦使用Chrome、Firefox、Edge等瀏覽器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