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初期,西班牙與荷蘭對臺灣的爭奪使得福爾摩沙小島成為各國爭逐的明珠。荷蘭與西班牙先後佔據大員(今臺南安平)及雞籠(今基隆),並以臺灣作為根據地,蒐集臺灣島內物資,對東亞各國進行轉口貿易。本單元藉由展示古地圖、各國商船模型及當時交易物品,述說荷蘭在東亞的國際貿易。




葡萄牙與西班牙為爭海上霸權,透過條約設定葡萄牙東航終線在臺灣海峽到臺灣西部,經花采列嶼(琉球諸島)至日本。西班牙西航盡頭為菲律賓呂宋島,北上到臺灣東部至日本;臺灣島位在中線處。
1624年,歐陸海權大國競逐亞洲,荷蘭搶先佔據大員(臺南安平),切斷西班牙與大明往來,西班牙則於1626年自菲律賓馬尼拉航往臺灣東部,經太平洋到臺灣北部的雞籠(基隆),航途中確認了大小蘭嶼位置。荷西的角力,讓福爾摩沙小島變成各方爭逐的明珠。


卑南圖




1622年,荷蘭指揮官雷爾松(Corneille Reyer)為商業貿易考量,欲奪取澳門作為與中國貿易的重要港口,但遭葡萄牙奮力抵抗而慘烈退守,轉往佔據澎湖(Piscadore島)。中國隨即派遣俞咨皋軍隊包圍荷蘭人的城堡,迫使荷蘭艦隊於1624年轉至「大員」(臺灣島),與駐臺第一任長官宋克(Martinus Sonck)設立據點(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史上第一個外來統治政權,殖民臺灣南部三十八年。

澎湖群島圖
約翰松 .非瑟.與多尼斯.雅各松.恩格爾
( 原圖藏於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此圖為巴塞洛繆(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y) 荷蘭藝術家在1639年所繪製的荷蘭士兵圖,描繪了十七世紀東印度公司士兵的樣貌以及武器與服飾,提供了當時荷蘭人的形象實境。

荷蘭冒險家印象 巴塞洛繆(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y)繪




荷蘭東印度公司自1624年在大員登陸後,建立熱蘭遮城及普羅民遮城,並設立完善的進出口貿易系統,將在臺灣交易的臺灣鹿皮與鹿脯、中國的生絲、黃金與瓷器、日本的金銀與瓷器,透過轉口貿易方式,換成歐洲人喜愛的瓷器與金銀礦產這些商品返回歐洲。

手繪熱蘭遮城鳥瞰圖(1635) 約翰.芬伯翁 (Johannes Vingboons) 手繪


熱蘭遮城圖 司馬爾卡頓 (Casper Schalkalden, 1642-1652)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