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西班牙人發行貨幣後改變了世界貿易形式,成為大航海時代的強權;同時,世界地圖繪製、航海技術的進步都使得歐洲各國在十七世紀逐漸爭霸於海上,並先後來到東亞尋找珍貴物資。荷蘭於1602年成立東印度公司,以巴達維亞為東亞的根據地,而後佔領臺灣,對中國及日本展開轉口貿易。本單元透過物件展示、圖文說明及淺顯易懂的動畫,帶領觀眾了解當時的海上貿易情形。



西班牙里爾銀幣:
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在美洲挖掘銀礦製成貨幣,發行的貨幣改變了世界貿易形勢。他們以貨幣向世界各地購買貨物再運往歐洲銷售獲利,因而成為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強權,也成為南美洲的殖民帝國。

西班牙里爾銀幣


Zaragoza海權割據條約:
1529年西班牙與葡萄牙訂定Zaragoza(或作Saragossa)條約,兩國以通過摩鹿加群島東方297.5里格的子午線(東經約133度)為航海權之分界線,線東屬西班牙(整個非洲以及大部分的亞洲範疇),線西屬葡萄牙(美洲除巴西以外之範疇)。

(左)Zaragoza海權割據條約   (右)西葡航海路線圖



世界地圖誕生:
當科學家證明地球是圓的,要如何將它圖繪成平面圖?一位法蘭提斯出身的地理及地圖學家傑拉杜斯·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於1569年發表202公分長、124公分寬繪製的世界地圖。而荷蘭的威廉布勞(Willem Janszoon Blaeu)(1571-1638年)也開始了世界地圖的繪製與出版。航海圖成為歐洲對亞洲貿易最重要的工具。

世界地圖Map of the World,楊 費瑟 Jan de Visscher
Nicolaes Visscher (I), c. 1670 - c.(圖片來源 : Rijksmuseum, Amsterdam )



以造船及證券業崛起的荷蘭,興盛於大航海時代第二階段,並利用商人集資的概念建立荷蘭東印度公司。十六世紀末,荷蘭船開始航行於遠洋,到達西印度群島、遠東及地中海。至十七世紀初,荷蘭擁有各式商船2仟艘,總噸數在50萬噸以上。100多萬人口中約有2萬人捕魚,2萬人參與西葡貿易,從事海業人口佔很大的比例。

東印度公司的造船廠版畫
(The dockyard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Amsterdam, Ab J. Hoving, 1989)
(圖片來源 : Rijksmuseum, Amsterdam )


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賦有對外貿易與擴張領土特權,擁有東起南非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的貿易壟斷權。在巴達維亞設有總督與評議會、亞洲地區廣設商館,在大員、長崎、朝鮮、中國等東亜各國,約有35個據點。                           

巴達維亞的鳥瞰


荷蘭東印度公司35個分公司據點範圍圖



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派遣的巴達維亞長官,具有相當大的權力。 1602-1709年間歷經11位總督,其中包括了一位對東亞貿易拓展最具野心的顧恩(Jan Pietersz Coen),他任職兩屆總督職務,對於拓展亞洲貿易具有相當的貢獻。

1610-1709年間東印度公司16位總督肖像
(圖片來源 : Nationaal Museum van Wereldculturen. Coll.no. TM-10018854)



荷蘭東印度公司拓展亞洲貿易,面對英國東印度公司、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歐洲強權的競爭,常以武力掠奪或強行佔領方式進行貿易。例如先後與英國東印度公司、葡萄牙商隊發生衝突、搶奪貨物等事件。
荷蘭從亞洲拓展到東亞,將不同地區的貿易產品進行交易,獲取可觀利益。因為中國明代實施海禁,且無法佔領澳門作為轉口港貿易,退而進駐大員作為東亞重要的一個轉運站。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交易買瓷器
(圖片來源 : Rijksmusem, Amster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