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管理者 - 清代的經略
•歷代管理者 - 日治時期的八通關越嶺道
•歷代管理者 - 越道上的統治據點-駐在所
•歷代管理者 - 理蕃手段
•歷代管理者 - 客途異鄉的統治者生活
•歷代管理者 - 國民政府時期的八通關
 
      1915年(大正4年)5月,日警執行五年理蕃計畫的後續計畫,強行向布農族收購槍枝,因此引發了5月12日的喀西帕南事件,慘殺駐在所10名日警,以及5月17日的大分事件,駐在所12名日警全部被殲滅。事後,布農抗日首領阿里曼西肯率眾多次襲擊拉庫拉庫溪北岸太魯那斯、阿桑來嘎等駐在所,造成重大傷亡。日方不得已,只好撤出拉庫拉庫溪流域,建造一條鐵刺網,試圖圍堵布農抗軍,然而,仍然屢受襲擊。

      1918年(大正7年),為了徹底解決問題,決定修建一條道路,通過抗日的部落。並形容「像一把利刃一樣插入他們的心臟」。於同年6月10日,分東西兩段開始動工。 

      西段起自楠仔腳萬 (南投縣信義鄉久美),長約42.02公里,東段起自花蓮玉里,長約83.64公里,總長125.66公里。除了道路主線之外,其中一條支線通往華巴諾高地,在該地設置駐在所與砲台,射程涵蓋大分地區,用以威壓抗日的各部落。

第二次大戰末期,因為太平洋戰爭吃緊,山地警察多被調派南洋或移防臺灣海岸,八通關道路的警力空虛,有些被強制遷村到平地的布農人,趁機返回舊部落生活,二戰結束以後,因日本財政困窘全部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