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基於對臺灣本土的關懷與熱愛,一群臺灣的地理學家、植物學家和登山者重新踏上「八通關」這條湮漠已久的古道。從臺灣島的史前時代以來,八通關古道即是人群往來於中央山脈東西兩側的一條交通孔道。從沿線的考古遺存得知,大約距今2000年前古道,曾經是一群生活在玉山山脈東部地區、使用細繩紋陶器的人群,與生活在山脈以西地區,使用灰黑陶器的人群,往來互動密切的重要路線。
距今大約一百多年前,清朝總兵吳光亮,沿著當時原住民的交通路線,從南投經東埔,穿越玉山抵達花蓮玉里;隨後,日據時期,日人根據清代的步道,沿著山脈的等高線,從新修築這條步道,以運輸人員及物資,供應在此開拓臺灣東部之便。 在史前、清代與日據時期、以及近代這四個歷史階段中,基於不同的歷史情境,臺灣史前人以及近代人群與「八通關」步道所通過的壯麗山河,發生了不一樣的關係。在這四重關係之中,「古道」的故事,對我們述說著一個關於人與山、人與自然環境的故事。 以「八通關古道」為題的展示,試著從考古學、人類學與自然環境研究的角度,追訴及懷想在這古道上的故事,進而省思著我們對於『八通關』留下的的人文歷史及大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